阿爾豐斯·慕夏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爾豐斯·慕夏
Alfons Mucha
出生Alfons Maria Mucha
(1860-07-24)1860年7月24日
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伊萬契采
逝世1939年7月14日(1939歲—07—14)(78歲)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布拉格
國籍捷克
教育程度慕尼黑美術學院
朱利安學院
克拉羅西學院英語Académie Colarossi
知名於繪畫插畫,裝飾藝術
知名作品《吉斯夢妲》之宣傳畫
斯拉夫史詩
運動新藝術運動
贊助人米庫洛夫的卡爾·庫恩(Karl Khuen)伯爵

阿爾豐斯·慕夏(法語:Alphonse Mucha捷克語Alfons Maria Mucha捷克語:[ˈalfons ˈmuxa] 聆聽,1860年7月24日—1939年7月14日),捷克插畫家平面藝術家、裝飾品藝術家[1],其姓氏或依捷克語發音譯為「慕哈」。早年留學法國,並在巴黎成名,成為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其海報作品以端莊優雅的女性人物形象和唯美的線條聞名,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50歲時,他選擇返回家鄉波西米亞,用十五年時間,創作巨幅系列油畫《斯拉夫史詩》,並在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十週年之際,將畫作獻予首都布拉格

生平[編輯]

慕夏自畫像

早年[編輯]

1860年7月24日,慕夏出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伊萬契采,父親是一位司法執達員。他自幼有音樂天賦,高中時進入布爾諾聖多默隱修院的合唱團。同時他也嘗試畫畫,他在莫拉維亞從事畫裝飾物品的工作,大多是在畫劇場使用的風景圖。

1879年慕夏進入了維也納最重要的劇場設計公司工作,同時繼續他的非正式藝術教育,不過一場大火結束了他這份工作。

1881年,因生計所迫,他來到摩拉維亞南部的米庫洛夫,成為自由接案的裝飾畫及人物畫家。

1883年,受僱於當地貴族克恩·貝拉西(Egon Khuen-Belasi)伯爵,創作艾瑪霍夫梨樹(Hrušovany Emmahof)城堡的壁畫。伯爵本身也略通藝術,對慕夏的作品非常欣賞,於是資助他到慕尼黑美術學院接受正式的藝術教育。

留法[編輯]

1888年,慕夏來到法國巴黎,進入朱利安學院學習,次年又進入克拉羅西學院英語Académie Colarossi繼續學業[2]。在此期間,他也為雜誌及廣告提供插畫。1894年聖誕夜,慕夏為當時巴黎著名明星莎拉·伯恩哈特主演的新年歌舞劇《吉斯蒙達》(Gismonda)設計海報,因此聲名大噪,並獲得公司的賞識,得到越來越多的設計機會。因為他的卓越成就,奧匈皇帝授予其騎士封號,法國政府也授予其騎士榮譽勳章[3]

旅美[編輯]

慕夏在1906至1910年造訪美國,為上流社會的女性創作肖像畫,並在這裡遇到美國的企業家克萊恩。

歸國[編輯]

1910年,50歲的慕夏放棄了靠商業繪畫得來的聲譽和安逸,攜家人返回布拉格。在那裡,他為這座城市的地標及劇場增添了許多裝飾。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匈帝國解體,捷克斯洛伐克獨立。慕夏為這個新生的國家設計了郵票、鈔票以及其他官方文件。他花了許多年的時間創作出《斯拉夫史詩》,那是一系列描繪斯拉夫人民歷史的巨大繪畫;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想要完成這個頌揚斯拉夫歷史的夢想[4]

1930年代,德國納粹崛起。1938年《慕尼黑協定》簽署,捷克斯洛伐克為英法出賣。次年,捷克為德國吞併。慕夏的斯拉夫史詩被報紙指責為反動派[來源請求]他的猶太血統和[來源請求]斯拉夫主義熱情使他成為蓋世太保的眼中釘[5]。當德軍進入布拉格之際,慕夏是第一個被蓋世太保逮捕的藝術家。在一連串的審問中,他得了肺炎,1939年7月14日,慕夏因肺部感染逝世,埋葬於高堡公墓[1]

藝術創作[編輯]

藝術風格[編輯]

慕夏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新藝術運動特徵,也有強烈的個人特點,他創作了大量的畫、海報、廣告和書的插畫,同時從事珠寶、地毯、壁紙及劇場擺設等設計。在畫中常出現美麗的女人穿著帶有新古典主義的長袍,四周圍繞著豐富的花草藻飾,且在女人的頭後方常會有光環。

他的新藝術風格常被模仿,然而,這是慕夏終生不想嘗試的風格;他總是堅持著一種信念,那就是與其依附著任何一種流行的設計型式,他的設計是從內心而生。他聲稱藝術的存在只是為了傳遞精神上的訊息,如此而已;因此他對他在商業藝術界得到的聲名感到挫折,而希望專注於那些更為崇高的藝術,及使他的出生地更為尊貴的計畫。他用淡淡的粉彩做畫

重要作品[編輯]

《吉斯夢妲》的宣傳海報是慕夏的成名作,完成於1894年底。

《吉斯夢妲》和與莎拉·伯恩哈特的合作[編輯]

1894年底,慕夏為莎拉·伯恩哈特主演的戲劇《吉斯夢妲英語Gismonda》創作了宣傳海報,一舉成名。

慕夏後來說到,當時是12月26號,伯恩哈特打電話給莫里斯·德·布倫霍夫法語Maurice de Brunhoff(她的海報出版商勒梅西耶英語Alfred Lemercier的經理),要為她的戲劇《吉斯夢妲》的續演製作一張新海報。由於當時正值聖誕節放假,伯恩哈特又要求在1月1日前製作好,勒梅西耶的其他藝術家們都無法完成任務。當時慕夏正好在出版社校稿,便被委以重任。[6]

不過,慕夏對伯恩哈特並不陌生。此前就曾在1890年在《戲劇服裝》雜誌(Le Costume au Théâtre)繪製過她在《埃及豔后》中的演出插圖[7],1894年10月《吉斯夢妲》在文藝復興劇院法語Théâtre de la Renaissance (Paris)首演時,也受邀為《高盧人》雜誌(Le Gaulois)聖誕節特刊繪製了一系列角色插圖[8]

接下任務後,慕夏迅速設計了一張高約兩米的海報。海報中,伯恩哈特身穿拜占庭貴族服飾,頭戴蘭花頭飾,手持棕櫚枝。海報的一大創新之處在於背景中的華麗彩虹形拱,像是一個光環,突出了角色的面容,這一設計風格成為穆夏日後所有劇院海報的標誌。由於時間緊迫,穆夏沒有像往常一樣在背景中添加大量裝飾,僅在頭後畫了拜占庭馬賽克瓷磚。海報以細膩的繪畫和柔和的色彩為特色,不同於當時常見的亮色海報。海報頂部的標題裝飾華麗,而底部的劇院信息簡潔明了,形成了良好的平衡。[6]

1895年1月1日,慕夏的海報一貼出來就立刻引起轟動。伯恩哈特非常滿意,在兩年間訂購了四千張海報,並與慕夏簽訂了一份六年的合同,讓他創作更多作品。慕夏的海報遍布全城,他也因此一夜成名。[6][9][10]

之後伯恩哈特的海報出版商換成了尚佩諾瓦(Ferdinand Champenois),和穆夏一樣,也簽了六年的合同。尚佩諾瓦在聖米歇爾大道上有一家大型印刷廠,僱傭了三百名工人,擁有二十台蒸汽印刷機。他為穆夏提供高薪,換取了出版穆夏所有作品的權利。穆夏收入增加後,搬到了聖寵谷路6號,一座弗朗索瓦·芒薩爾建造的歷史悠久的大宅。穆夏在這裡擁有一間三居室的公寓和一個大工作室。[6][9]

伯恩哈特之後的每部新戲都由穆夏設計了海報,從她早期的成功作品《茶花女》的再演(1896年9月)開始,接着是《羅朗薩丘英語Lorenzaccio》(1896年)、《美狄亞》(1898年)、《托斯卡英語La Tosca》(1898年)和《哈姆雷特》(1899年)。除了海報,他還為伯恩哈特設計了戲劇節目單、布景、服裝和首飾,伯恩哈特還會預留一定數量的印刷海報出售給收藏家。[11]

其他商業藝術和海報[編輯]

  • 1896年-《四季》組畫出版。
  • 1896年-《黃道十二宮》新藝術代表作品。
  • 《春》 1896年
    《春》 1896年
  • 《夏》 1896年
    《夏》 1896年
  • 《秋》 1896年
    《秋》 1896年
  • 《冬》 1896年
    《冬》 1896年
  • 《綺思》 1897年
    《綺思》 1897年
  • 《聖女貞德》 1909年
    《聖女貞德》 1909年
  • 《風信子公主》 1911年
    《風信子公主》 1911年

裝飾板畫[編輯]

1900年萬國博覽會[編輯]

《斯拉夫史詩》系列[編輯]

1928年-《斯拉夫史詩》組畫完成。他和贊助人將此作品全部無償獻給了捷克。《斯拉夫史詩》系列共二十幅大型作品,慕夏在此系列作品也將他擅長的裝飾手法用於其中。內容描繪斯拉夫民族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此作品格局跨越國界,範圍包括後來的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蘇俄,甚至存在爭議的小國。慕夏完成此系列共耗時十八年。

裝飾面板[編輯]

參考[編輯]

  1. ^ 1.0 1.1 Mucha, Noted Artist, Dropped First Name; Death Due To Shock Caused By Germans' Seizure Of Prague.. New York Times. 18 July 1939 [20 April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英語). The artist Mucha—he always signed his work without his given name, which he preferred to ignore—died here... 需付費查閱
  2. ^ (fr) Patrick Bade, Much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王歡. 《阿尔丰斯·穆夏》. 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7538621167. 
  4. ^ Jiřičná, Klára. Slav Epic finally on display [《斯拉夫史詩》終於出展]. 布拉格郵報英語The Prague Post. 16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uly 2014). 
  5. ^ Who owns Alphonse Mucha’s Slav Epic?. The Economist. 6 December 2016 [8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1). 
  6. ^ 6.0 6.1 6.2 6.3 Thiébaut, Philippe. Mucha et l'art nouveau. Paris: Éditions du Chêne. 2018. ISBN 9782812318061 (法語). 
  7. ^ Alfons Maria Mucha / Le Costume au Théâtre. richet.christian.free.fr. [2024-06-01]. 
  8. ^ Alfons Maria Mucha / Le Gaulois - Gismonda. richet.christian.free.fr. [2024-06-01]. 
  9. ^ 9.0 9.1 Sato, Tomoko. Alphonse Mucha 1860-1939: the artist as visionary. Cologne: Taschen. 2015. ISBN 978-3-8365-5009-3. 
  10.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Alphonse Mucha and Art Nouveau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6 April 2016., lecture by Ian Johnston of Malaspina University-College, Nanaimo, BC (March 2004). This document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and may be used by anyone,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and without charge, provided the source is acknowledged
  11. ^ Tierchant, Hélène. Sarah Bernhardt: madame "Quand même". Paris: SW Télémaque. 2009. ISBN 978-2-7533-0092-7 (法語).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